
贾成信,男,1956年11月生,芦庙镇雷庄村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幼年时母亲因胃癌去世,贾成信从小便萌生了学医的念头。1978年6月自亳县赤脚医生培训班毕业后,他回到芦庙镇雷庄村孙大庄,成为一名基层普通“赤脚医生”,并于1983年取得了乡村医生证书。2010年贾成信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牵头创建了雷庄村卫生服务站,配备4名医务人员,为辖区4000余名村民服务。卫生服务站每年治疗病人一万余人次,基本上保障了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村里大多都是留守老人,半夜三更发病更是常事。贾成信经常会在半夜被人喊起或被电话吵醒,无论什么天气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村民身边及时诊治。他40多年如一日坚守基层一线,不断学习业务知识;他用真情与奉献守护村民们的健康,赢得了父老乡亲的好评。
不断学习 钻研业务
贾成信6岁的时候,母亲因患胃癌救治不及时不幸离世。童年时期的他可谓吃尽了生活的苦头,但生活上的苦难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他在心中暗自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治病救人,不让自己母亲的悲剧发生在别人身上。1978年6月,贾成信从亳县赤脚医生培训班毕业后,回到孙大庄成为一名“赤脚医生”。1982年,他得到一个在亳州市人民医院学习的机会,通过不懈的努力,于1983年取得了乡村医生证书。但他明白,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还需要更多的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好学的他又学习了针灸和推拿等技术,为日后真正成为一名“多技能”的全科医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风雨无阻 随叫随到
村里大多都是老人,半夜三更发病是常事,贾成信经常会在半夜被人喊起。2021年12月的一个夜晚,村里低保户郭清兰因患肺气肿、肺心病,受凉急性发作,一度出现呼吸困难,情况十分危急,家人第一时间给贾成信打电话。贾成信挂掉电话后,立即穿好衣服、带上急救箱,赶到郭清兰家进行抢救。因救治及时,病人得以脱险。考虑到郭清兰家庭的实际情况,贾成信只收取了最基本的医药费。
风大雨急,也阻止不了贾成信治病救人的脚步。经常刚刚睡下,急促的敲门声就把他从睡梦中惊醒。村民孙老汉,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孙老汉和其80岁的老母亲。2022年夏天的一个晚上,雨下得特别大,孙老汉突然腹泻腹痛,难以行走。贾成信接到电话后,带上急救药品,打着手电筒顶着大雨出发,到了之后立即为病人检查,判断孙老汉的情况属于急性肠炎突发。确认病因后,贾成信随即为孙老汉配药输液,并守候在孙老汉身边,细致地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直到症状好转才又冒雨回家。
即使是半夜三更出诊,贾成信也从不收病人的出诊费。对于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他还采取赊欠费用待其条件好转后再偿还或者直接免费治疗的形式,为群众排忧解难。有时遇到村里处理不了的危重疾病,而病人家属又拿不出钱送病人到上级医院,贾成信就自己掏钱,让病人到上级医院接受治疗。虽然村卫生室经济收益不好,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严格把控药品进货渠道和药品质量,让村民用上放心药。
40年如一日 扎根农村
村卫生室不仅肩负着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还要配合当地卫生院做好预防接种工作。由于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相对落后,预防意识淡薄,导致计划免疫工作在农村开展难度较大,但贾成信知难而进,逐户核实做好登记和宣传教育,改变村民的淡薄观念,及时参加计划免疫接种。遇到不配合计划免疫接种工作的村民,贾成信就耐心解释预防接种的益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该村计划免疫工作有了明显的提高,各种疫苗接种率都到达了100%。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贾成信认真落实各项防疫工作,利用广播、墙报等向群众讲解各种防疫措施,使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家喻户晓,老幼皆知,芦庙镇雷庄村的疫苗接种工作也始终保持在全镇前列。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危重病人需要送专业医院治疗,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病人或患者家属有需求,他都会在安排好卫生服务站的工作后随车护送,陪同诊疗。
从医40多年,从当年骑自行车沿乡间土路走村串户出诊,到今天村村通公路又宽又平、电动车“一溜烟”赶到家门口;从最初的诊室简陋、药物品种简单,到现在的“花园式”卫生站、药物统一配送。他说他有幸亲眼看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旧貌”换“新颜”,也是这巨大变化,坚定了他干到老学到老、全力守护基层百姓身体健康的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