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作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远在七八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而作为历史信息重要载体的历史建筑,是亳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之一。

近年来,谯城区高度重视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探索保护手段,完成了原亳县白求恩医院、原亳州市面粉厂等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尝试走出一条文脉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的特色之路。
创新保护理念 健全工作机制
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对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深刻践行。保护好历史建筑,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记忆,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谯城区积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出台了《谯城区关于贯彻落实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致力于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古城风貌,留存城市的记忆和文脉。
传承工匠技艺 践行“工匠精神”
历史建筑的修缮是项精细活,要将其一砖一瓦、一木一梁视为工艺品,修缮时不仅要精益求精,更要尊重历史,把原有的建筑构件最大程度利用起来,如此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也将维修技艺的传统性进行了延续,而修缮技艺的代代传承,也让那些古老的历史建筑更好地融入未来。
历史建筑修缮是一项“内外兼修”的工程,既要以“修旧如旧”为原则还原建筑外表,还要确保建筑内部的安全性及合理性,经过精心地设计和严谨地施工,体现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保护内容也不仅仅限于建筑本身,更是延伸至建筑文化以及施工技艺等诸多方面。
推动“向史而新” 探索活化利用
一幢历史建筑的灵魂在于其无可替代的“价值要素”,把建筑承载的历史看做一个不断叠加的过程,拭去浮尘,让时间的厚度慢慢地在建筑中显现出来,在融入新元素的同时保持对历史的尊重,维持“新”与“旧”的平衡,权衡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对于历史建筑保护找到合理的利用模式是关键,“用起来”才能“保起来”。告别“看摊式”守文物,关起门来保建筑,争取在保证文化属性的基础上适度引入合理的商业业态,立足经济价值提升,积极探索功能延续、商业开发、创新创意、文化展示等模式,吸引更多群体参与到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中来,让厚重的历史文化在使用中得到延续传承,与城市现代生活融合发展。(佟子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