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月,谯城区古城镇后许村果满园家庭农场内,一群小游客正在兴致勃勃地采摘葡萄,体验劳动乐趣,分享丰收喜悦。

“每天来体验采摘快乐的人有三四十名。”看着园内络绎不绝的游客,农场负责人许化前幸福地说,进入暑期以来,不止周边的群众带着孩子过来,还有亳州市区的市民带着孩子前来,每天仅采摘就能收入4000元左右。目前,农场上市的葡萄主要是夏黑,除了游客采摘销售一部分,还有客商上门批量采购。上市10多天来,已经收入了6万多元。

2015年,许化前返乡创业,流转40余亩土地,成立果满园家庭农场,发展葡萄种植。“葡萄种植不仅是一种体力活,更是一门技术活。”许化前说,他开始种植葡萄的时候,由于品种单一,技术不精,缺乏市场调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17年,他参加了谯城区新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班,才掌握了葡萄种植管理要点,通过老师的指点,他选择种植了市场前景广的夏黑、阳光玫瑰、巨丰、蜜光四个品种,迅速占领了市场。
“葡萄要选紫黑色的,这样吃起来才更甜。”正在指导孩子采摘葡萄的游客王霞,望着满头大汗的两个女儿高兴地说,这是她第三次带她们过来采摘葡萄了。通过这种劳动锻炼,才能使孩子们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来这里采摘体验劳动乐趣,既新鲜感又很累,使我在分享到丰收的喜悦的同时,更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今后我会更加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王霞上小学四年级的小女儿捧着一串紫黑色的葡萄兴奋地说,妈妈快来看这里的葡萄比上次来时黑得更多了,馋得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每次来这里她都会有新的惊喜。
“种植葡萄关键是管理,销路不是问题。”许化前说,他的葡萄都有了固定客户,像他的阳光玫瑰每年主要批量销售到浙江、青海等地。但是在葡萄人工授粉以及除草、蔬果、套袋时,他每次都要请30多名群众过来干活,每人每天100元左右的工资。
近年来,古城镇以党建为引领,对农业供给侧结构进行调整,引导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葡萄、桃子、火龙果等“采摘经济”,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王自由 杨中勤)